使用说明:点击“全屏”可放大地图窗口;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地图左上角“+”可放大“-”可缩小;“上下左右箭头”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点击“三维图/二维图/卫星图”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
基本概况
全市土地面积921平方千米,人口80万人。地势低平,水网密布,水面总面积约占15%。1994年7月原泰县撤县设市,改称姜堰市。全市设有姜堰镇、溱潼镇、顾高镇、蒋垛镇、大伦镇、白米镇、娄庄镇、沈高镇、俞垛镇、兴泰镇、张甸镇、梁徐镇、桥头镇、淤溪镇、华港镇等15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AAAA风景名胜区,36个居民委员会,262个行政村。
姜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是一座具有特殊政治意义的城市。“清代棋圣”黄龙士、“当代草圣”高二适也都是从这块土地上走出去的骄子。现代艺术大师梅兰芳祖居姜堰张沐。这里的物产丰饶,素有鱼米之乡、银杏之乡、建筑之乡、教育之乡的盛誉,是江苏省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上海“菜篮子”工程供应基地,
姜堰市景(20张)
也是全国优质粮、优质棉的供应基地。这里的风景秀丽,溱湖风景区和名甲天下的“中国姜堰·溱潼会船节”,是国家重点旅游项目。这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市)、全国首批生态示范区、联合国授予“生态农业全球500佳”、江苏省小康县(市),并正致力打造舒适姜堰、平安姜堰、诚信姜堰、效率姜堰和文明姜堰。与时俱进的姜堰处处勃发出现代化的气息。姜堰物产资源丰富,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
早在西汉时就是朝廷屯积皇粮的“仓场”,今天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商品粮、银杏、瘦肉型猪、水产品生产基地。以丝瓜、蘑菇、银杏、螃蟹、甲鱼、河虾、河豚、淡水白鲳为主的特种农副产品已形成规模养殖。河横村因杰出的生态环境保护成就,获得联合国环境署颁发的“全球500佳”称号。全市现已建成20多个绿色食品科技示范园,96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被省级认定。姜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扩张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对外形象、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素质,打造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十年来先后投入百亿元,加速城市建设。目前,常住人口22万,总面积18平方公里“七纵七横”的城市布局已经形成。商业步行街、大型连锁超市、星级酒店、市民广场、滨河绿化、精品住宅小区等一批现代样板工程,融入市民生活。一个“路畅、城高、居雅、水美、绿郁、商荣、人和”的绿色生态姜堰已经矗立在江苏大地。
自然地理
姜堰市地处亚热带北部,降水丰富,土地肥沃,
姜堰夜景(10张)
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姜堰市地处江淮平原,姜堰市位于苏中平原,她南接长江,北枕淮河,东近黄海,西临京杭大运河,总面积921平方公里。
姜堰水系发达,东有海水、南有江水,北有淮水,中干河、姜溱河、东西姜黄河等骨干航道纵横交错。
姜堰市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环流气候影响显著,四季分明,冬夏较长,春秋较短。常年平均气温14.5℃;年平均积温5365.6℃;年平均降水量991.7毫米,年平均雨日117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2059小时;无霜期215天。作物生长季较长,日平均气温高于10℃的作物生长期平均为223天,高于15℃喜温作物生长期172天。全年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农业气候条件优越。
姜堰市矿产资源主要有里下河地区的石油、天然气、粘土以及溱湖风景区的地热矿泉水等。
历史沿革
姜堰属泰州。崇祯《泰州志》载:“《禹贡》(泰州)淮海为扬州,言北据淮,东距海为扬州之域。周武王封泰伯于吴,其地属吴。元王三年(前473)越灭吴而不能正江淮之地,遂属楚……”这方宝地究竟经历了多少人间沧桑,谁也说不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镇北天目山发现了宋代和汉代墓葬,出土北宋政和铁钱、两汉陶器、铁剑、铜镜、五铢钱等。八十年代初和九十年代,地方文物工作者在天目山遗址进行考古调查,获得鬲、豆、罐、箭镞、网坠、铜削等。二十一世纪初年,发现的遗物有陶、铜、石、骨、蚌、牙等质料的人工器物,鹿、獐、犬、鱼、鳖、蚌、鸟等类动物遗骨。考古证实,姜堰这块宝地,至少在6800年左右我们的祖先即在此生息了。
对于“姜堰”这个名字从何而来,众说不一。称“三水”者有之,称“罗塘”者亦有之。它究竟何时取名,乳名什么,学名何称,至今仍是姜堰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载:姜堰这个名号,最早出现在北宋泰州军的境内。宋史卷八十八载:“泰州,上,海陵郡。本团练,乾德五年(967年)降为军事。”“军”的范围有多大?西至海陵(泰州),东至如皋,北至临泽(高邮),南至孤山(靖江),约有五六个县的地方。在这本地图集上标出的地名只有十五六个,姜堰就是其中一个。
民国六年(1917年)《姜堰乡土志》载:“姜堰市者姜堰镇之改称也,古名三水,以江、淮、湖皆积于此故名之,其水由西来至湾子口,一向东,一向北,相触回旋为罗纹而成塘,故又名罗塘。”崇祯《泰州志》载:“姜堰,州治东四十五里天目山前,潴运行水北至西溪通运盐河以达上河。嘉祐二年(1057年)守王纯臣移堰近南宋庄侧,宣和二年(1120年)大水,移于罗塘港,近运河口。”又传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间,泰州富商姜仁惠,置田产若干,在州治东天目山附近。当时,东有海水、南有江水,北有淮水,常为患。姜仁惠、姜锷父子两次出钱出力,先后两次率领民众筑堰抗洪,最后迁堰(坝)至罗塘港,近运河口。上坝、下坝、大概即这个时候形成的。
姜堰,又名“三水”、“罗塘”也不是没有根据的。《宣统泰州志》载:“罗塘港──州治东四十五里,今姜堰河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姜堰镇南街,曾发现一块石碑,上刻“罗塘古镇”四个大字。立碑年代为道光十六年(1836年)。“三水”也好,“罗塘”也罢,最古老的名字还是“姜堰”。
“姜堰”这个水利建设的成功,是我们的祖先艰苦卓绝、与天地奋斗的结果。当年一筑坝,二迁坝址,这样大的工程,姜氏父子出钱出力,百姓们自带工具,自建工棚,但基本是以工代赈。他们出大力,流大汗,夏天不怕烈日当空,冬季不怕天寒地冻,就是这样勒紧裤带,一锹一锹地挖土,一车一车地推泥,终于垒起“姜堰”这块丰碑。
百姓们为了纪念姜仁惠,姜锷父子,不忘他们率领民众筑堰的功绩,逐将大堤命名为“姜堰”。姜堰因此得名。
姜堰市春秋战国时先后属吴、越、楚,秦代属东海郡,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海陵县,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海陵为吴陵,南唐元元年(937)年升为泰州。
民国初年废州设县,县治泰州。1940年10月,泰县抗日民主政权于海安建立。
1949年5月,泰县人民政府驻姜堰镇西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泰县与县级泰州市两度分合,1962年1月复称泰县,县治姜堰镇。
1994年撤县设市,改称姜堰市。1996年隶属新设立的地级泰州市。
行政区划
姜堰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地跨长江三角洲和里下河平原。东邻海安县、东台市,西接泰州市海陵、高港二区及江都市,南北分别与泰兴市、兴化市接壤。
姜堰市乡镇基本情况(2008年)
镇名 |
面积(平方千米) |
人口(人) |
姜堰镇 |
93.31 |
192961 |
溱潼镇 |
31.60 |
33974 |
蒋垛镇 |
66.00 |
49651 |
顾高镇 |
37.00 |
28406 |
大伦镇 |
56.00 |
35734 |
张甸镇 |
89.80 |
74528 |
梁徐镇 |
59.70 |
53534 |
桥头镇 |
38.00 |
24611 |
淤溪镇 |
78.00 |
41662 |
白米镇 |
51.00 |
45262 |
娄庄镇 |
68.00 |
47435 |
沈高镇 |
56.00 |
38771 |
兴泰镇 |
37.00 |
24924 |
俞垛镇 |
82.00 |
47608 |
华港镇 |
72.00 |
41280 |
附:泰州市政府泰政发[2008]114号文件:
姜堰市、海陵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根据《省政府关于调整泰州市市区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苏政复〔2009〕5号)精神,将姜堰市苏陈镇划归海陵区管辖;将姜堰市苏陈镇的西查、东查、唐宁、杏林、军铺、三舍、小冯甸等7个村划归姜堰市姜堰镇管辖。
行政区划调整后,海陵区行政区域面积266.46平方公里,人口48.34万,辖3个镇、9个街道;其中苏陈镇行政区域面积46.28平方公里,人口4.14万,辖16个村和1个社区。姜堰市行政区域面积 987.12平方公里,人口85.53万,辖17个镇;其中姜堰镇行政区域面积96.52平方公里,人口19.23万,辖37个村、21个社区。
行政区划调整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望姜堰市、海陵区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社会稳定。
二〇〇九年一月十二日
风土人情
会船,是姜堰里下
溱潼景色(10张)
河特有的民间风俗。《中华全国风俗志》、《泰县风俗谈》及民间流传的《港口竹枝词》均有记载,有“溱潼会船甲天下”之称,被列为国家重点旅游项目,是中国十大民俗风情节之一,专家称赞为“民俗文化之大观,水乡风情之博览”。
溱潼会船每年清明节第二天在姜堰溱湖举行。通常分为篙船、划船、花船、贡船、拐妇船五种类型,千舟竞发,百舸争流,溱湖闹春。赛船结束,会船节活动临近尾场时,欢闹的演戏、酒会、送头篙三部曲又凸现高潮。会船节规模一年胜似一年,已蜚声海内外。
传 说
溱潼等地传说,南宋年间,山东义民张荣、贾虎与金人转战溱潼时,大战缩头湖,迫使金兵逃奔楚州。义民伤亡亦多,溱潼百姓将其安葬,并于“清明”撑船来祭这些无主坟,逐渐演变成会船节。
溱潼镇湖西庄则说:明朱元璋登基后想寻祖坟,军师刘基出谋,可在清明第二天派人查访,凡未留下烧化痕迹之无主坟中,必有皇上先人坟墓。皇帝即依法乘船来江淮一带寻访,并添夫加篙,加速船速。此事传入民间,逐渐演变为清明第二天撑会船祭孤坟习俗。
又有传说:明嘉靖间,倭寇入侵里下河神童关,各村青壮年组织船队前往杀敌,每船数十人,各执一篙,争先恐后,赶往战场,以篙为武器杀敌。《港口竹枝词》又说:“清初,下河多海匪。各处组织民团,守望相助,均以快船报告匪警或剿匪之用,迨后匪踪消灭,而团体未散,即改为东岳会戏。”港口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举行一次,快船改称会船。
桥头一带传说更为神奇:唐代某年大水,河中漂来一大神柜,柜中有一菩萨,村民们即抬着送往庙中供奉,只因神柜巨大,无法进门。此时,一白胡老人说:可将神柜拆卸进门,能为一方消灾降福。众人依言,果将菩萨送进庙门。而此时白胡老人却腾空飞上水面,倏忽消逝。众人视为神仙,即撑船追觅仙翁。这天正是二月十五日。此后,撑船觅仙,借以健身祛病,相沿成习。洪林会船原订正月十三日,后因故推迟至二月十三日。
会船在溱潼、兴泰、俞垛、淤溪、叶甸、港口、罡扬、桥头、苏陈、洪林等乡镇盛行。而溱潼镇因其地处里下河交通要冲、水面宽阔、经济文化发达,会船节的规模最为盛大。极盛时,参赛会船多达500余条,篙手上万,观众逾10万。
形 式
会船以篙为主,每船30个,人手一篙,篙尾扎红布,篙手头扎毛巾,青衣白裤,并裹白布绑腿,腰围红绸。洪林一带有穿黑背心的。船上插青龙或彩旗,有的旗上标村名,亦有写“敬香大吉”。站船头的为头篙,负责指挥,另有一敲锣的,“扬锣”传达号令,现时更有以口哨代锣的。另一种是划船,每船9名女划手,人手一桨,桨柄扎红布,中年妇女白衣蓝裤,头顶粉红毛巾,腰系红绸。姑娘则上红下蓝,戴红花、扎红腰带,打红绑腿,“扬锣”的披红披风。民国29年又增设花船、供船,多以两船相并,船上搭台,张灯结彩,悬挂横幅楹联,并有乐队演唱或僧人诵经。一作表演节目供人娱乐,一作供奉菩萨或祭祀亡人,祈求消灾降福,均不参赛。更有一种“拐妇船”,由三只小片儿船组成,在会船之间东躲西藏,扮演一对老夫妻追私奔的女儿,并有一官老爷坐堂调解,滑稽逗趣。
会船节前10天要做选船、试水、铺船三项准备。选用既新又轻的船,有的人还自愿买新船供选,以争荣耀。撑篙都是精选,若试水时损坏,可向竹厂无偿调换。有会船的村子即竖旗杆,杆上插青苗或旗幡。试水,即操练,多为18岁以上青壮年,自告奋勇,每天下午四时上船练体力、习动作,以整齐一致,行船快速。在此期间,篙手们有足够体力参赛。凡参赛篙手皆自愿报名,连续参赛3年,若中途退出,即为不祥。临近清明时,即洗刷船只,在船上铺稻草、搁跳板,保证篙手站立平稳。花船、供船也同时搭台及排练。所有费用,均由各人自愿出资。会船节前一天,家家裹粽子、制糕点。港口、叶甸、洪林等地水手,还要在赛前下活水河洗澡净身,以免亵渎神灵。桥头会船费用,在村庄公有荒草田里支出。
赛 事
节日凌晨,会船祭扫完毕,随锣声驶进赛区。此时,赶集的人从四面八方涌来,两岸人声鼎沸,锣鼓音乐声、鞭炮声、摊贩叫卖声响成一片。河面上,插着各式彩旗的会船、花船、贡船云集,鼓乐声鸣,载歌载舞,一片欢腾。
响午,随着“当!当!”两声锣响,篙手们齐声大喊:“下!下!”扬篙如长矛列阵,下篙如巨蟒入水。会船立即从水面腾起,随着节奏越来越紧的锣声飞驶向前,划船亦随女将们手起手落,前俯后仰,如海燕飞掠水面。有《港口竹枝词》为证:“专练会船架竹篙,一声锣鼓滚银涛,各争胜负分前后,不亚金焦训水操。”只听“当,当,当、当!”一阵锣响,获得优胜的会船,发出停篙的号令!
当晚,各船的篙手们举行会餐,纵谈赛事欢乐。餐后,篙手还得带一碗饭回去让家人吃上几口,以示吉祥如意。会船的头篙,则作为吉祥物,敲锣打鼓送给婚后未育的好友,祝愿其早生贵子,接受头篙人家要鸣放鞭炮迎接,得子后不仅要宴请篙手致谢,还得买篙还愿。有些村庄放焰火、搭台演戏祈天谢神,以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演戏、酒会、送头篙
演戏:按惯例,赛船前,各大村庄的头面人物,早就张罗着在露天搭台唱戏谢神的事了。扬剧、淮剧、京剧、杂技……各庄花钱请戏班子,在赛船结束的当晚开演。也有不请戏班子的,则由本庄的文娱爱好者组织起来载歌载舞,或请电影队放电影的。一个庄子,这天晚上要是没有演出活动,庄上人就会觉得不痛快,不尽兴。
酒会:赛船结束的当晚,篙手们毫无例外地要举行一场热烈的酒会。各船高手欢聚豪饮,大伙话题再多,也要转到一点上来:“今年的头篙送给谁?”围绕这个题目,七嘴八舌把“头篙”的得主定下来。至于酒会的费用,早有习俗,公吃公摊,概由参加者负担。
送头篙:习俗以送头篙预祝人家生儿子。这对于个别久婚不孕夫妇或新婚夫妇颇有有活力,谁能够得到高手们的青睐,成为头篙的得主,那真是一件喜事。酒会上,头篙的得主一选定,马上就会有热心人向这一家通报喜讯。这一家便立即做好迎接的准备,全家上下,满怀喜悦的心情,恭候篙手们的光临。头篙一进门,灯烛辉煌,鞭炮齐鸣,主人向篙手们奉上糖果、香茶,一一致谢。送
溱潼会船节精彩瞬间(5张)
篙者满口都是“祝愿早生贵子”的话。得主不断许诺:“到时候一定请各位吃喜酒。”要是头篙的得主这一年碰巧真生了“贵子”,那可就热闹了。首先要为一船的篙手每人添一根新篙子,富裕者还自动置办酒菜,宴请全体高手。可以想见,一条会船有一根头篙,一个庄上,多少会船,多少头篙,牵动着多少处欢乐的人群。溱潼一带,村村社社的乡亲们,年复一年,就是以这样那样的健康的风俗导演出一幕幕寻求欢乐的戏,使欢乐的气氛笼罩着水乡。
基础设施
姜堰围绕“扩张城市规模,拉开建设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对外形象,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发展思路,城市建设步入“大投入、大发展、大跨越”轨道。如今,姜堰城区建成区已扩展到17.41平方公里,建成区常住人口已增加到18.6万人。
姜堰城市规划总面积175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规划用地面积59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建设用地32平方公里。市区道路规划主要采用“方格网”式布局,主干道呈“七横七纵”。规划道路总面积428.18公顷,人均道路面积14.04平方米。自1994年姜堰设市以来,姜堰市城市道路建设紧紧围绕“七横七纵”的总体规划布局,先后实施完成了市区罗塘路、通阳路、站前路、人民路、振兴路等14条主干道建设,完成道路建设总长76公里。建成后的人民路雍容优雅、通扬路宽广平坦、三水大道绿荫成片。
近十年来,姜堰市旧城改造累计拆迁房屋103.91万平方米,先后投入15亿元,新建规模住宅小区8个、组团74个,房地产开发总面积180万平方米。此外,姜堰市还围绕城市亮化工程,先后投入近2000万元,对城市所有路桥、小区、街道的亮化设施进行了更换,完成道路两侧杆灯、地灯、射灯9964盏,沿河两侧护栏彩管灯2万多米,姜堰也由此赢得了“不夜城”的美称。
姜堰市还围绕城市绿化工程,累计投入1亿多元,建成绿地面积79.9万平方米,姜堰城区人均绿地占有率已从10年前的2.7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5平方米。
姜堰市委、市政府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干线公路“三纵三横”、县乡公路联网畅通,铁路建设实现了零的突破,航道港站快速发展,形成了覆盖全市、公路、铁路、水路并驾齐驱的全方位、多功能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全市公路通车里程从10年前的264公里增加至1085公里。其中国道30.4公里,省道45.2公里,县到102.3公里,乡道94.6公里,村道812.6公里。全市拥有营运车辆5167辆,营运船舶1804艘60多万吨,交通运输量逐年显著增长。?
全年完成交通运输业增加值5.4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3%。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1889万吨,货物周转量136234万吨公里,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679万人;旅客周转量34561万人公里。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17396万元。其中:邮政业务收入4662万元;电信业务收入12734万元。公用通信能力进一步提高。年末局用交换机容量31.4万门。其中:市内电话9.9万门,农村电话21.5万门。年末城乡电话用户26.85万户。其中:住宅电话用户24.99万户,分别比上年末增长。全市电话普及率44部/百人。宽带网用户年末已达5170户,比上年增加3296户。
全年完成供电量7.62亿千瓦小时,同比增长13.46%。实现安全运行3个百日无事故,累计安全运行1638天无事故。年内投资6000万元建成35千伏兴泰变电站、扬动变电站、红旗农场变电站、110千伏淤溪变电所,扩建110千伏泰宇变电所2号主变压器、35千伏梁徐变电站2号主变压器。投资5500万元改造了城乡电网。2002年11月,市供电公司被国家电力总公司命名为“国电公司一流县供电企业”。
经济总览
2005年是“十五”的最后一年,一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翻番、小康”目标,认真执行市委九届十次、十一次全会决策部署,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4.4亿元,可比增长15.3%,三次产业比例12.2:56:31.8,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实现财政总收入14.52亿元,同比增长30.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89亿元,同比增长36.2%。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实现农业增加值16.4亿元,可比增长5.6%。订单农业、特色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良种、水稻直补、农机三项补贴及时足额到位。农产品质量和基地建设成果显著,新增无公害农产品7个、A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各11个,新创国家级“放心粮油”品牌4个,建成省级生态农业市。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个。新植树木492万株,绿化造林4.07万亩。
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全部工业实现现价产值316亿元,提前实现翻番目标,实现纳税销售158.4亿元,同比增长27%;列统工业实现现价产值192.4亿元,利税总额16.4亿元,利润总额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7%、45.8%、56.8%。“2211”工程进展顺利,曙光集团产销过10亿元,化肥公司、双登公司利税过亿元,新增亿元企业16家。新品开发和品牌建设力度加大,开发泰州市级以上新产品45项,其中年新增销售3000万元以上的16个;新创省名牌产品3个,省著名商标4个,汇丰羊绒、微特利电机成为全国免检产品。企业资本运作取得突破,双登集团在海外上市,扬动公司、曙光集团股权转让成功。服务业蓬勃发展。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2.8亿元,可比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亿元,同比增长15.5%。
城区商贸日趋繁荣,以步行街为核心的中心商贸区、以华东五金城为代表的专业市场板块初见雏形。旅游资源开发成效明显,溱湖风景区被命名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溱潼镇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河横村通过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验收,溱潼会船节、“溱湖八鲜”美食节产生良好社会效应,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6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000万元。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新开发商品房37.6万平方米。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稳步提升,业务量比上年分别增长5%、9.3%、28.5%、17.5%。大力组织财税收入,确保公共财政和重点支出需要。农村服务业“五个一”工程有效推进。建筑业水平整体提升。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31亿元,同比增长28%。正太集团晋升特级资质,跻身全国大型企业集团500强行列,总承包的武汉怡景花园荣获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3家公司晋升一级资质。外经外贸继续扩大。自营出口、外经营业额分别达1.6亿美元、303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0.8%、29.3%;新增自营出口企业29家,新派出国劳务460人。
有效投入持续加大,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88.3亿元,同比增长47.3%,149个市级重大项目开工率达87%。完成技改投入财务数45亿元,同比增长47%,实施计划投入3000万元以上项目55个,竣工18个,亿元项目6个,竣工3个。信贷投放力度加大,全年新增贷款11亿元,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累计担保贷款3.3亿元,与开行合作进展顺利。招商引资势头良好。外资引进成绩突出,实现协议外资1.7亿美元,同比增长71.8%,新批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重大项目7个;实际利用外资8700万美元,同比增长64.6%。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引进民资41.2亿元,同比增长35.9%;新增私营企业806家,新增个体工商户5659户,新增注册资本22.9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9.7%。园区建设步伐加快,经济开发区被命名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基地,全年实现基础设施投入1.8亿元,实施罗塘西路及三个主题园区的10条区问道路建设,40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开工建设;镇工业集中区建成标准厂房88万平方米,新增进区企业253家,全年实现投入23亿元。城区建设顺利推进。人民北路、振兴北路、陈庄路、殷唐路建成通车,姜官路北段基本建成。麋鹿广场、建设大厦、亚方大厦等10处节点工程相继开工,太平路1号地段、酱醋厂地段、西大街南侧地段基本完成旧城改造,北大街东侧地段拆迁接近尾声。中干河两侧、陈庄路滨河绿化以及4个街头游园建成开放,城区新增绿化面积32万平方米。完成鹿鸣河中段、东方河、汤河东段、砖桥河等城区河道整治工程。王家舍、南苑新村、康华一村等14个小区实施改造。建成污水处理厂。新建粮食仓储物流中心。村镇建设步伐加快。大力实施“四个一”工程,村镇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溱潼镇通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验收。全市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展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溱湖大道开工建设,拓宽改造老盐靖公路沈高段,完成沈马公路西段路基工程,建成通镇二级公路项目4个56.8公里、通村公路项目104个339.2公里,拆建危桥114座。农田水利设施条件继续改善,疏浚、整治市镇两级河道70条,加固圩堤险工患段25公里,新改建圩口闸43座,新增排涝动力31个流量;改造中低产田2.2万亩。通信、电力进一步扩容,净增交换机容量2000门;完成22OKV陆庄变、11OKV中干河变及太宇变改造。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果。全年实施科技计划项目54项,其中省级以上计划项目36项;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0.6亿元,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家、高新技术产品13个,申请专利346件。双登公司、苏中公司各有一个新品被列为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扶持项目,飞船公司省金属材料精密成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验收,罡阳公司被命名为省级技术中心。市创业中心被命名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投入使用。扎实抓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建成终端站点360个。该市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通过省科普示范市验收,第三次被评为全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中考、高考优秀率在泰州市继续保持领先,高考万人本科达线率再创历史新高。学校布局调整步伐加快,撤并中小学校16所、办学点14个。“六有”、“校校通”工程顺利完成,争创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市通过验收。幼儿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市职教中心通过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验收,市二职中通过省职教中心验收,张甸中学创成三星级普通高中。该市被评为省教育工作先进市。文化体育卫生广电获得新发展。举办了姜堰市首届群众文化艺术节,组织专题文艺活动26场,高二适纪念馆馆藏进一步丰富,“溱潼会船”被列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项目。群众体育工作蓬勃开展,被表彰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市女子足球队第六次蝉联省赛桂冠。市人民医院急诊急救中心、中医院门诊大楼施工建设,医疗卫生改革有效推进,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2.19万,对全市58家农村水厂进行专项整治,完成改厕1万多座。党政数据网正式投入使用,新增有线广播电视用户1.5万户,入户率达72.2%,通过省有线电视先进市验收。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得到新加强。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全面实施,人口出生率继续稳定在较低水平,通过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示范市验收。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开发复垦整理土地2万亩,净增耕地面积2600亩,招拍挂出让土地面积62.1公顷。更加重视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禁止新上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深入开展企业违法排污整治,国家环境监察试点工作通过省级验收,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5.6。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416元,同比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4965元,同比增长11.7%。新增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2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5%,净增就业6286人。社会保险促进年活动成效显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分别新增参保人员8136人、21402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稳步推进。及时调整城镇低保标准。继续开展市级机关部门和党员干部挂钩帮扶通南地区经济薄弱镇和困难家庭活动,创新帮扶形式,取得明显成效。外事、对台、统计、气象、地震、民族宗教、残疾人事业、妇女儿童和未成年人保护、老区促进及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举全市之力,创成省级文明城市,全民素质、市容市貌全面跃上新的台阶。娄庄镇、新华书店被表彰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不断深化。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成效,省级双拥模范城“二连冠”创建通过验收。民主法制建设继续加强。及时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满意和基本满意率100%。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群众团体的联系,广泛听取各方面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完成村委会换届工作,一批“双带双强”型能人被充实到农村基层领导岗位。继续实施依法治市规划,“四五”普法通过验收。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完成二轮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补发。社会秩序保持稳定。深入开展平安姜堰创建活动,全市刑事案件发生率同比下降,社区矫正工作全面启动,该市再次被评为省社会治安安全市。安全生产监管和责任进一步落实。坚持领导干部下访制度,及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政府自身建设继续加强。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行政服务中心在全省率先通过IS09001质量认证,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继续开展纠风治乱和中介机构清理整顿,市场秩序监管和专项执法监察得到强化,经济发展软环境进一步改善。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诚信姜堰。积极推进公务管理改革,严格审计监督,行政运行成本有效降低。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全年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7项。其中:国家重点火炬计划1项,国家级火炬计划14项,江苏省火炬计划5项;国家级星火计划6项,江苏省星火计划1项。申报并获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7项,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家。获泰州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6项。其中:省级2项,泰州市14项。全年科技成果鉴定32项,申请专利201件。科技队伍进一步扩大。2003年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39万人,比上年增长2.9%。其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0.17万人,中级职称技术人员1.13万人,初级职称技术人员3.09万人。
教育事业
全市拥有普通中学45所,其中:高级中学4所,完全中学9所,初级中学3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中学毕业人数16536人,其中:高中3705人,初中12831人。中学在校生人数55752人,其中:高中16900人,初中38852人。在校学生中,女学生25103人,占45.0%。中等职业教育学校8所,毕业人数673人,在校学生数2199人。小学109所,毕业生人数12306人,在校学生数56611人,其中:女学生26197人,占46.3%。幼儿园41所,在园幼儿人数15712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263人。全市共有4944名学生被全国各大中专院校录取,中考优秀率和高考万人本科达线人数在泰州市名列前茅。
文化事业
全市拥有县市级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藏书总量11.20万册;博物馆1个,收藏文物1378件。高二适纪念馆二期工程和南街当铺移建一期工程竣工。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有线电视实现“村村通”,全市有线电视用户13.60万户。有线广播入户率、通响率明显提高。
卫生事业
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8个,其中:医院2个,卫生院31个。拥有床位数1909张,其中:医院700张,卫生院1159张。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343人,其中:医生1375人。全市平均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6人,床位21张。
体育事业
全年举办市级以上体育运动会17次,其中:省级2次。参加运动会人数2460人,其中:省级400人。全市拥有二级运动员83人,三级运动员116人。女足运动员46人,业余体校运动员57人,专职教练员5人,全年向国家队输送体育人才4人,向省队输送2人。